央视《财经调查》栏目近日揭露湖南湘潭市雨湖区长城乡一处永久基本农田遭建筑垃圾非法侵占,整改措施沦为“表面文章”,引发公众对耕地保护的强烈质疑。
在湖南湘潭市雨湖区长城乡黑家湾社区,一片本应受国家严格保护的永久基本农田,如今却被建筑垃圾层层覆盖,沦为刺眼的“垃圾场”。记者现场调查发现,数千平方米的农田表面覆有一层新土,但扒开土层后,水泥块、钢筋、碎砖等建筑垃圾堆积厚度超过1米,土壤中混杂着塑料薄膜、泡沫等生活垃圾,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腐臭味。自然资源部“永久基本农田查询平台”显示,该地块明确标注为耕地红线范围,但已完全丧失耕种功能。
更令人担忧的是,该地块紧邻居民区,垃圾渗滤液可能通过土壤渗透污染地下水,对周边生态环境构成长期威胁。早在2024年11月,当地媒体已曝光此事,乡政府承诺“立即整改”,但实际仅用薄土覆盖垃圾,未进行实质性清运。村民反映,自2023年起该地块便以“临时堆放”名义被倾倒垃圾,多次投诉均被“正在处理”搪塞。
类似问题并非孤例。宁夏银川西夏区兴泾镇黄花村300余亩耕地曾因垃圾堆积3米厚而荒废多年,直至省级领导批示后才启动调查。湘潭市虽推行建筑垃圾“三联单”管理制度,但部分企业通过伪造单据、超范围倾倒逃避监管,如雨湖区和平街道一家被关停企业长期违规转运垃圾,直至2025年4月才被清运。
专家指出,此类事件折射出耕地保护与地方发展间的深层矛盾。湘潭市纪委监委已介入调查黑家湾社区事件,但被毁农田复垦仍无时间表。村民痛心疾首:“土地是命根子,不能让垃圾毁了子孙的饭碗。”这场风波再次警示:耕地保护容不得敷衍塞责,唯有压实监管责任、强化跨部门协同,才能守住粮食安全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