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扬州八旬盲人管先生因无法完成“眨眼验证”办卡受阻,暴露数字化服务中的“一刀切”困境。
事件回顾:一场被“眨眼”卡住的办卡流程
2025年5月4日,80岁的盲人管先生在江苏扬州某运营商营业厅办理手机卡时,因先天性眼球缺失无法完成人脸识别中的“眨眼”动作,业务被迫中止。尽管他携带了身份证和残疾证,但系统强制要求“活体验证”,工作人员以“防止盗用”为由拒绝变通办理。最终,管先生只能以亲属名义开卡。
舆论热议:是技术门槛还是服务意识缺失?
事件曝光后,“让盲人眨眼”的荒诞要求引发全网声讨。网友质问:“是系统‘看不见’特殊群体,还是服务者‘闭了眼’?”对比同一区域另一家营业厅允许特殊群体凭残疾证办理业务的做法,涉事营业厅被批“缺乏人性化考量”。 更有评论指出,类似事件频发:94岁老人被抱着刷脸激活社保卡、盲人贴纸百次尝试医保验证……技术便利反成特殊群体的“数字鸿沟”。
法规与现实:政策落地遭遇“最后一公里”难题
尽管《无障碍环境建设法》(2023年)和《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2025年6月实施)明确规定“不得将人脸识别作为唯一验证方式”,但基层执行仍存在机械教条问题。运营商客服回应称“系统设定无法更改”,而技术专家指出,现有系统本可支持人工审核或证件核验的替代方案。
破局之道:服务需“温度”与“精度”双升级
- 流程优化:建立特殊群体服务通道,如增加“残疾人身份核验备案”功能;
- 人员培训:强化一线员工应急处理能力,避免“系统说不就没办法”的消极应对;
- 技术迭代:开发非生物特征验证技术,如声纹识别、助残设备联动认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