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行集体调降利率 一年期存款告别“1时代”
2025年5月20日,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六大国有行,以及招商银行等股份制银行同步宣布下调人民币存款利率。此次调整中,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普遍从1.10%降至0.95%,自2023年以来首次跌破1%关口,三年期和五年期利率同步下调25个基点至1.25%和1.30%,活期存款利率则降至0.05%。 此次利率调整覆盖多种存款类型,包括活期、整存整取、零存整取等。以建设银行为例,三个月至二年期整存整取利率降幅均为15个基点,协定存款及7天通知存款利率分别下调10和15个基点。市场分析认为,此举旨在缓解银行净息差压力,同时为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行创造空间。
政策引导与市场预期的双重驱动
此次存款利率下调与央行政策导向密切相关。5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国新办发布会上明确表示,将通过利率自律机制引导商业银行下调存款利率,配合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同步调整。5月20日,最新LPR报价如期公布,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分别下降0.1个百分点至3.0%和3.5%,实现“双降”,进一步印证了货币政策传导的连贯性。 央行在《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强调,将“降低银行负债成本”作为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的关键举措。业内人士指出,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常态化运行后,商业银行可根据市场供需和政策信号灵活调整利率水平,此次集体行动反映了银行业对中长期经济增速和利率走势的共识。
居民资产配置或迎结构性变化
随着存款利率进入“零时代”,居民储蓄偏好可能转向多元化配置。某国有大行理财经理表示,近期大额存单、国债等低风险产品咨询量显著上升,部分客户开始关注保险、基金等中长期投资工具。与此同时,银行理财子公司正加快推出收益稳健的现金管理类产品,以承接存款外溢需求。 市场普遍预期,未来存款利率仍有下行空间,但调整节奏将兼顾居民储蓄收益与银行经营稳健性。此次利率调整标志着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入深化阶段,也为后续货币政策的精准施策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