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500打捞手机未果 隔天定位在卖场:打捞队暗藏猫腻?

花500打捞手机未果 隔天定位在卖场:打捞队暗藏猫腻?

南京市民杨先生手机落水后花500元雇打捞队搜寻无果,次日手机定位竟显示在附近商场,打捞纠纷陷“罗生门”。

事件经过

2025年5月12日,南京市民杨先生在河边钓鱼时,不慎将新购的苹果手机掉入河中。他自行打捞未果后,通过软件联系专业打捞队。两名潜水员下水搜寻1小时无果,提出“加价翻淤泥”方案被拒,杨先生支付500元基础费用后离开。

定位离奇“转移”引质疑

次日,杨先生发现手机定位出现在附近大观天地商场,该商场内有多个手机回收店铺。他前往询问,商家均否认回收过该手机。报警后,警方以“手机属遗失非盗窃”为由未予立案。杨先生质疑打捞队:“他们可能捞到手机后转手卖了”。

打捞队与当事人各执一词

打捞队合伙人回应称,河床黏土和金属物质干扰探测器,加价提议是为提高成功率,但杨先生拒绝。对于“私藏手机”质疑,对方坚决否认:“这是污蔑,他发帖‘避雷’害我们接不到单!” 杨先生则反驳:“若没捞到,手机怎么会在商场?定位总不会自己长腿!”

专家:人为转移可能性更高

通讯专家分析,防水手机落水后仍可短时运行并保持定位精准,“若手机在商场出现,大概率被人捡走并带到该区域”。这一说法进一步加剧公众对打捞队的质疑。

事件陷僵局 三大疑问待解

  1. 定位准确性:水下信号能否穿透至商场?
  2. 打捞透明度:作业过程是否存在监管盲区?
  3. 二手市场漏洞:回收商家是否如实登记货源?

目前双方均无直接证据,警方建议通过司法途径解决,手机下落仍成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