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贷纠纷始末】 2017年至2019年,朱某以朋友名义分两次向张先生借款30万元现金,并出具借条承诺还款。然而截至2023年4月,朱某始终未履行还款义务。同年,朱某妻子突然联系张先生,以“核对借条”为由约见,却在拿到借条后当众撕毁并抛入河中。 【法院判决:撕毁借条≠债务消失】 张先生随即起诉至法院,提交微信聊天记录(含多次催款内容)、借条撕毁现场视频等证据。法院审理认为,尽管原始借条被毁,但电子证据链完整:聊天记录显示朱某长期承认债务,视频清晰记录撕毁行为,结合现金交付事实,足以认定借贷关系成立。一审判决朱某需偿还30万元,二审维持原判。 【电子证据成破案关键】 本案中,微信记录和视频证据成为定案核心。法律人士指出,随着《民事诉讼法》完善,电子数据与书面证据具有同等效力。即便债权人失去纸质借条,只要聊天记录、转账凭证、录音录像等能形成完整证据链,债务人仍无法逃避法律责任。 【社会警示:诚信与法律的双重拷问】 朱某夫妇的“毁证”行为不仅违背诚信原则,更暴露法律认知的缺失。法官提醒,民间借贷务必保留书面协议及资金流转记录,同时可通过第三方平台转账、备注借款用途等方式强化证据效力。此案亦为企图“钻空子”的债务人敲响警钟——法律不会因物理证据灭失而纵容赖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