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人员成信息泄露“重灾区”
2025年3月,甘肃某快递员董某某因贩卖客户快递面单信息被判刑7个月,并处罚金7000元;同月,通信营业厅员工林某某通过出售客户手机号及验证码非法获利5150.5元,最终获刑7个月并处罚金6000元。公安机关调查发现,房产销售、快递物流、通信服务等行业“内鬼”利用职务便利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并转卖,已成为电信诈骗、精准推销等黑灰产的源头。
2025年3月,甘肃某快递员董某某因贩卖客户快递面单信息被判刑7个月,并处罚金7000元;同月,通信营业厅员工林某某通过出售客户手机号及验证码非法获利5150.5元,最终获刑7个月并处罚金6000元。公安机关调查发现,房产销售、快递物流、通信服务等行业“内鬼”利用职务便利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并转卖,已成为电信诈骗、精准推销等黑灰产的源头。
从三年到七年:量刑标准如何界定?
根据《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非法出售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者,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情节特别严重者,最高可判七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若涉及内部人员泄露,量刑标准将“从重从严”执行。 关键界定标准:
- 违法所得超5000元即构成“情节严重”(内部人员标准减半至2500元);
- 贩卖敏感信息(如行踪轨迹、通信内容)50条以上即入刑。
单位犯罪:企业也需承担法律责任
法律明确,若单位实施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行为,除对企业判处罚金外,直接负责人和主管人员也将被追责。2025年4月,某房地产公司员工张某、赵某因倒卖数万条客户信息,除个人获刑外,企业被责令在市级媒体公开道歉并支付赔偿金。
法律明确,若单位实施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行为,除对企业判处罚金外,直接负责人和主管人员也将被追责。2025年4月,某房地产公司员工张某、赵某因倒卖数万条客户信息,除个人获刑外,企业被责令在市级媒体公开道歉并支付赔偿金。
法律红线不可碰:从业者如何防范风险?
公安部网安局提示:
- 权限分级管理:限制员工接触敏感信息的权限;
- 数据脱敏处理:对客户身份证号、手机号等关键信息加密存储;
- 定期合规培训:强化《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等法规宣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