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核心:从“停职”到“吊销”的处罚升级
5月15日,北京市卫健委通报称,肖飞在手术期间擅自离场导致患者暴露于风险,其行为违反《医师法》第二十三条,构成“严重不负责任”,依法吊销医师执业证书。此前,中日友好医院已于4月27日对其作出停职、解聘及开除党籍处分。
争议焦点:手术台离场与当事人回应
据举报材料,肖飞在2024年12月某手术中因与护士争执,将麻醉患者单独留在手术台长达40分钟,称“需服用降压药”。肖飞回应称离场时患者“有麻醉医生监护”,术后恢复良好,并强调“私生活问题不等于医德缺失”。然而,律师指出,医生在手术中离场涉嫌违反《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若造成患者损害需承担刑事责任。
舆论追问:私德与职业信誉是否割裂?
尽管肖飞辩称私生活与职业行为无关,但媒体评论指出,医生职业的特殊性要求“德位相配”,私德败坏必然削弱公众信任。其曾以“生命所系,性命相托”为座右铭,却在执业中暴露责任缺失,形成强烈反差。
行业反思:医疗监管如何补位?
事件暴露医疗系统内部监管的滞后性:
- 执业纪律执行缺位:医院未及时监控医生术中行为;
- 伦理审查流于形式:对医生私德与职业关联性缺乏评估机制;
- 举报处理透明度不足:舆论倒逼才推动调查,被动应对损害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