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比较基准成“硬标尺”
随着《公募基金行业费率改革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落地,业绩比较基准从“参考线”升级为“硬约束”。根据新规,基金公司需在产品设计阶段明确业绩比较基准,并建立动态评估及纠偏机制。对连续3年跑输基准超10%的基金经理,绩效薪酬将大幅下降;反之,超额收益达标的基金经理可获奖励。南方基金总经理杨小松指出,此举将有效消除“货不对板”现象,推动基金公司回归“为投资者创造真实回报”的初心。
浮动管理费终结“躺赢”时代
打破25年固定费率模式,主动权益类基金全面推行“三档浮动费率”:符合基准适用标准费率(1.2%)、显著低于基准降至0.8%、大幅超越基准可上浮至1.5%。以某头部基金公司发行的新基为例,若投资者持有满3年且收益达标,管理费将根据实际业绩动态调整。行业头部机构被要求年内浮动费率产品占比不得低于60%,未来或将全面铺开。和讯网专家杨德龙表示,这种“收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终结了基金公司“躺着赚钱”的历史。
薪酬挂钩倒逼长期价值投资
基金经理的考核指标发生根本性转变:产品业绩权重从行业平均的30%-50%提升至80%以上,且三年以上长期业绩考核占比不低于80%。对于业绩持续垫底的基金经理,薪酬降幅最高可达50%,并建立薪酬追索扣回机制。银河证券胡立峰评价,这一改革将投资经理与基民利益深度捆绑,标志着行业从“规模竞赛”转向“回报比拼”。
行业迈入“基准为锚”新时代
此次改革被业内视为继1998年基金业四大支柱(组合投资、强制托管等)后的第五大基础制度。通过“基准约束-费率浮动-薪酬绑定”的三重闭环,引导资金流向真正具备投资管理能力的机构。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已有54家基金公司调整考核体系,超百名基金经理因业绩不达标被降薪或调岗。行业分析认为,这场供给侧改革将加速尾部机构出清,推动公募基金真正走向“以投资者获得感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