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禁止学生直接复制AI答案!重磅新规落地

教育部:禁止学生直接复制AI答案!重磅新规落地

政策背景:双指南发布,规范AI教育全学段

2025年5月12日,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和《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以下简称《使用指南》),明确要求“禁止学生直接复制AI生成内容作为作业或考试答案”,并从课程设计、教学实践到评价体系提出系统性规范。文件强调,人工智能教育需分学段推进,小学阶段注重兴趣培养,高中阶段侧重创新实践,同时探索将AI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分学段管理:从“一刀切”到精准施策

针对不同学段学生认知特点,《使用指南》提出差异化应用原则:

  • 小学阶段:在教师或家长监督下使用AI生成功能,避免技术依赖影响基础思维建构;
  • 初中阶段:引导学生交叉验证AI生成内容的逻辑合理性;
  • 高中阶段:结合技术原理开展探究性学习,自主评估AI内容的社会影响。

文件特别指出,创造性任务中滥用AI技术将受限制,教师需强化批判性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对AI输出内容的质疑与甄别能力。

教学评价革新:AI素养或成升学参考

《通识教育指南》提出建立“学生人工智能素养成长档案”,依托数字技术记录学习过程数据,形成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机制。教育行政部门将分批设立中小学AI教育基地,并推动高校、企业实验室向中小学开放实践资源。目前,北京、上海等地已试点将AI素养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相关结果将用于优化教学实践。

技术向善原则:筑牢教育安全底线

教育部强调“五坚持”原则,包括教育公平、技术向善、安全可控等核心方向。社会企业被鼓励参与开发公益性AI课程,但需建立覆盖数据安全、伦理审查的全链条保障机制,防止技术滥用。例如,某头部科技公司已宣布向全国100所乡村学校免费开放AI教学工具,推动教育普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