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黄淮地区遭遇持续性高温,局地气温突破40℃,气象专家解析成因与应对措施。
高温持续刷新纪录
自5月18日起,华北至黄淮地区迎来今年首轮大范围高温天气。据山东省气象局发布的高温橙色预警,19日至21日,鲁西北、鲁中及鲁南地区最高气温普遍达35℃以上,局部突破40℃,如淄博、潍坊等地出现极端性高温。泰安市气象台亦发布高温黄色预警,连续3天最高气温超35℃,局地达37℃。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陈涛指出,此次高温强度强、范围广,黄淮中西部及华北南部为主要影响区域,且高温核心时段集中在19日至20日。
成因:大气环流与地形“双重助攻”
气象专家分析,此轮高温是大气环流异常与地形作用共同导致。从环流条件看,华北南部至黄淮地区高空受偏西风控制,低层暖湿气团在晴空辐射下加剧近地面升温;地形方面,太行山脉对气流的“焚风效应”显著,气流翻越山脉后下沉增温,进一步推高河南、河北南部及山东局地气温。此外,大陆暖高压脊的持续盘踞,使得冷空气难以渗透,形成稳定高温环境。
5月高温是否反常?
针对公众关注的“5月持续性高温是否异常”问题,中国气象局监测数据显示,华北至黄淮地区5月出现阶段性高温并非罕见。例如2020年5月1日至9日,我国中东部曾经历1961年以来最早高温过程,多地极端气温达35~38℃。但专家强调,此次高温的极端性(如局地40℃)和持续时间(超5天)仍需警惕,可能对农业、电力及公众健康造成叠加影响。
应对:避暑与防灾并行
当前高温已对户外作业、森林防火及城乡用电构成压力。山东多地启动应急响应,建议减少午后户外活动,防范干热风对小麦灌浆期的影响。同时,渤海及黄海海域因暖湿气流出现能见度不足500米的浓雾,需防范海陆交通风险。气象部门预计,22日前后冷空气南下将缓解此轮高温,但南方需防范强降水与高温的“南北夹击”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