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与道德的碰撞
2014年央视春晚上,沈腾、马丽主演的小品《扶不扶》以诙谐笔触勾勒出“扶老人反被讹”的社会焦虑。剧中,郝建(沈腾饰)扶起摔倒大妈(马丽饰)后遭遇“碰瓷”,一句“人倒了不扶,人心不就倒了”成为经典台词,道出公众对善意反噬的恐惧。十年过去,青岛一桩行人相撞案件的判决,让这部作品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照进现实。
现实案例的警示
2025年5月,青岛某小区监控记录显示:一名男子因未与前方老人保持“安全距离”,在后者突然转身时发生碰撞,导致老人股骨骨折。法院认定老人“无预警转身”为主因,但判决男子仍需承担次责并赔偿7万元。该案引发轩然大波,“走路安全距离”成为热议焦点。有网友直言:“这已不是扶不扶的问题,而是连正常行走都可能被追责”。 正如小品中郝建自嘲“多管闲事”反被追责的荒诞情节,现实案件中“无过错却担责”的判决逻辑,再次将公众推向道德抉择的十字路口。律师指出,此类案件应尊重调解意愿,避免过度解读成“普法教材”,否则可能加剧社会信任危机。
小品与现实的回响
“善良的成本在上升,但人心不能倒”——这句《扶不扶》的台词在2025年的舆论场中反复被引用。当专家建议“遭遇讹诈可反诉敲诈勒索”时,公众更渴望看到制度对善意的兜底。正如剧中民警最终通过执法记录仪还郝建清白,现实司法实践中,监控证据的普及正逐步消解“谁弱谁有理”的困境。 沈腾曾坦言:“喜剧的内核是悲剧。”当《扶不扶》从舞台走向街头,当“郝建式窘境”仍在真实上演,这场持续十余年的社会讨论,已不仅是道德命题,更是关乎法治细节与人性温度的时代考卷。